這樣教,小皇帝變成好孩子

麥可.溫特霍夫

野人出版社

摘要重點:

  • 有效能的父母是懂得負責的父母,他們會讓孩子承擔所有發展中的困境和難題,進而養成人格健全的孩子。
  •    好孩子是玲發展能力評估表P.55-61
  •    養育孩子的三種關係障礙:
    1. 夥伴關係:成人和孩子站在同一平台上,認為即使對幼童也能說理,這觀念背後隱藏夥伴關係障礙及追求和諧的強烈慾望。陷入夥伴關係的父母會用各種方法,企圖與孩子在生活中取得共識,追求相互理解和消弭家庭內部階級,他們認為還是是與父母平等的夥伴,並且常把孩子無法應對的課題和行為模式加在孩子身上,提出超乎孩子能力的要求,剝奪孩子與成人互動中的安全感,最後導致孩子挫折忍受力、道德認知、工作態度和團隊向心力無法發展。不應讓孩子做不適當年齡的決定,不要讓孩子接觸成人的問題,承受過度要求的壓力,不要強迫孩子承擔平等的義務。
    2. 投射關係:成人陷入依賴孩子的角色中,因此不為孩子制定行為規範。他們擔心孩子會把規範看成是指令,而拒絕對成人表達關愛。後果是權力倒置:孩子停留在早期幻想階段,認為自己始終凌駕於成人之上,可以任意操控和指使成人。如祖父母會對孩子說不要告訴爸爸媽媽,是為了確保自己得到孩子的愛和關懷,所以從不拒絕孩子,這樣會嚴重干擾親子溝通。
    3. 共生關係:在這種關係中,父母在心理與孩子融為一體,這是由於父母對自身前途缺乏信心,試圖從孩子身上獲得缺失的幸福和滿足感。這也是無意識的過程,但這樣父母就開始代替孩子去感覺、思考,甚至認為孩子不會犯錯。一旦外界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會找理由為孩子辯解,甚至指責他人,因為父母認為孩子是無辜且正確的。處於共生關係中的成人試圖讓孩子去做事時,就像是對待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讓他去做我想要做的事。這時如果孩子拒絕父母,就會產生嚴重的問題。這樣的父母會試圖說服孩子聽從他們的要求,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他們的情緒就會失控,最終還是對孩子沒輒。這是一場無法取勝的權力爭奪,他們強烈的情緒發洩,常使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盡失,使孩子無法分辨人與物品的差異性。父母應顧及孩子個人發展與利益取向,發現孩子天賦和愛好時,應給予支持。而非因自己壓力而給孩子越來越多要求,使孩子反抗心理越強。 教育的目的是陪養孩子成熟、自立,使其有能力塑造和規劃自己的生活。
  • 教育奏效的前提是,孩子擁有人際關係相處能力。
    1. 父母需要協助孩子成長發展,鍛鍊孩子心理能力。
    2. 父母的重要使命是陪伴孩子完成心理發展的過程,而協助孩子貫徹生活準則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只重視貫徹生活準則,使用權威式教育,這樣會使孩子成為沒有獨立人格和創造力的人。
    3. 唯有把孩子當孩子,父母才能完成教養使命。最重要的是孩子行為能夠得到父母有效回饋,孩子表現好,父母應明確表示高興;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要明確表達生氣。對待幼兒務必有對應的語言表達,可以說我很高興,****事你做得很好,或是你這樣做很不好,我很生氣。孩子聽到這些語言表達後,就能體會正確和錯誤的概念。孩子漢語父母的關係中體驗父母的反應,並從中發展出對社會認可行為的感覺,有助於孩子的心理正常發展。
  •    與孩子相處重點:
    1. 空出時間陪伴孩子
    2. 改變認知,找出自己是哪種關係障礙
    3. 化解關係障礙,重點在建立正確的直覺式認知。
  •    回歸正常親子關係的三大要素:
    1. 為孩子制定規範固定時間和內容,如此就不需要以專制方式強迫孩子做事,規範提供給孩子行為準則,孩子習慣這套規範就部會想要突破去製造麻煩,並提供孩子一個受呵護的空間,讓孩子獲得充分發展。
    2. 和孩子劃清界線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呵護。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僅透過迎合成人,也要透過成人的拒絕才能完成。語言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正確的語言發展就是要逐步拒絕用嬰兒語言或不清楚與年齡不符的語言,和幼童進行溝通。處罰只是用來抑制孩子的攻擊性,把一個調皮的孩子暫時隔離起來並不是處罰,而是一種促進孩子抑制攻擊性的方式。
    3. 確立教養的方向和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wang4thgra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